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美国挖走五千月薪的博士,给1.2亿美金年薪研究(2)

来源:美国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2 10:5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可能是为了节目效果,想塑造出一个学术研究型人格具有争议的形象,或者引发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。 01 刘本良回到老东家北斗导航公司,在其研究院

可能是为了节目效果,想塑造出一个学术研究型人格具有争议的形象,或者引发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。

01

刘本良回到老东家北斗导航公司,在其研究院研究算法,月薪约为1万元。

简单说,就是你研究的东西未来有可能惠于全人类,但你今天所处的位置,更多的是关乎家庭的小圈子。

@观察者网B站视频截图

博士在国内月薪5000的工作找不到,赴美发展后年薪1.2亿美金。

关于“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”的神奇电池,刘本良也更正了网上的不实说法。

琢磨两年后,由于缺少观测装备和相应的研究资源,刘本良放弃了这条赛道。

博士叫刘本良,曾上过求职节目「非你莫属」。

众网友的疑问是,美国真的重金挖走了这位节目中“没人要的博士”?

那么传的玄乎其玄,所谓“被美国人拿走的冷核聚变技术”,到底是什么?

在场嘉宾听完这些,不内行的显然都懵圈了。满脸的听不懂,但又不明觉厉。

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。

“我去香港读书,就是为了做一种颠覆世界的东西。”

真能发明出这么神奇的电池?那学界不早就传遍了?

刘本良上节目的初衷是,希望能继续做研究,得到赏识老板的资助,满足家庭和生活需要。

最后虽然刘本良的期望薪资只有5000块,因为不被理解或者说无法双向匹配,刘本良抱憾而归。

但年薪1.2亿美元(约8亿人民币)?实在是天方夜谭了。

真的是“能实现文明级别跨越”的核心竞争力吗?

而冷核聚变的概念,至今仍备受争议,是一个相对热核反应的“概念性假设”。

有人认为一心搞科研,只赚5000的人,是对家庭的一种不负责任。

光是语气,就爹味十足。

刘本良

众所周知,物理学上有热核聚变,可在瞬间产生大量热能。

职场心理专家讲解刘本良的研究兴趣

你们说呢?

但节目的讨论重点却逐渐偏离,质疑的是,他同时也是儿子、丈夫、父亲,能否兼顾住不同角色的社会责任。

其冷核聚变研究“取得突破性进展”,造出了“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的超级电池”。目前“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,年薪1.2亿美元”……

02

位于纽约的冷核聚变研究所是子虚乌有,1.2亿美金的超高薪酬更是空穴来风。

这事儿突然被说得有鼻子有眼的,关键还真有人信了。

文章来源:《美国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mg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2/1915.html



上一篇:投入1800亿!我国基础研究支出2位数增长,研发费
下一篇:信达生物宣布mazdutide(IBI362)在中国肥胖受试者

美国研究投稿 | 美国研究编辑部| 美国研究版面费 | 美国研究论文发表 | 美国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美国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