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美国挖走五千月薪的博士,给1.2亿美金年薪研究

来源:美国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2 10:5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当一个人把90%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,势必就会少了对家庭的照顾。 这才一下子让这位博士又重回大众视野。 本人是研究型人才都是有据可依的。 重点划一划

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当一个人把90%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,势必就会少了对家庭的照顾。

这才一下子让这位博士又重回大众视野。

本人是研究型人才都是有据可依的。

重点划一划,神奇电池好像也失了魔性。

“你的博士是真的吗?”

最近有声音传出,节目中求职失败的刘本良,“后来去了美国研究冷核聚变,年薪1.2亿美元。”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观察(ID:collegedaily)

示意图

现场评审团嘉宾却没有轻易放过刘本良。

热核反应是由质量小的原子,在超高温条件下,让两个原子核互相吸引、碰撞,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。

就是这么一个热衷于研究,因此显得不那么接地气的人,突然间被吹上了天。

根据刘本良本人的近期回应,实际上,他研究的是一个实时吸收能量实时发电的装置,跟太阳能电池有点相似,如果没有材料的损耗,这种理想状态下,它可以一直使用下去。

据公开资料显示,刘本良1983年出生于山东,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,硕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,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。

如需转载,请联系原作者

刘本良自己也推翻了网上的无稽之谈,表示自己是在2009年接触到冷核聚变这一课题。

由于对一个博士来说,这个数字实在微薄,还引发了在座嘉宾的满腹质疑。

核聚变示意图

在消息莫名被越来越多人求证后,刘本良本人无奈回应,消息都是假的,本人一直在北京工作。

早在节目录制的时候,刘本良就曾在台上称,自己正在发明一种5号电池,能够供一个家庭10年使用。

节目之后,虽然没得到在场老板们的雇用,由于方向的专业性,还是有不少公司主动联系上刘本良。

但实际上,肯定都会有材料的耗损,能用几年还是几十年这都不一定。

曾有两名美国犹他大学的电化学家提出这种现象,但由于没人能复现实验,冷核聚变普遍不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。

刘本良在节目里传达,5000的薪资确实卑微,但他想表达的是,作为一个科学家,他的价值不是钱。

节目截图

冷核反应则假设无需高温高压的条件,在低温甚至常温下,核聚变也能够发生。

后来从事的研究,主要是一种实用级别的真空正负能量分离技术。

关于研究型人才,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问题,我们这里不置可否。

还有很多“当初看不上他的人是目光短浅,刘本良这样的人才还好没有留在国内” 诸如此类的内容。

属于研究型人才。

起因是互联网上,突然有人把刘本良博士2018年参加「非你莫属」的视频翻了出来。

条件有限,不能鱼与熊掌兼得,你怎么选?

越是大众听不懂的,越容易被表象糊弄。

在一项职业取向的测试中显示,刘本良较为内向,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,其他的都不会太在意。

在台上,刘本良表示自己研究的兴趣方向是冷核聚变。

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

参加节目之前,刘本良曾在北斗导航公司工作过一年,由于工作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相干,后来选择离职。

香港中文大学,理学院物理系,专业是材料学。

从刘本良的学历来看,他的确接受过一流教育。

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

并配上一大段文字,表示刘本良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。

刘本良节目里的说辞充满学术理想:“我的未来就是,把我的理论变成现实,惠及每一个人。”

当时节目中,刘本良说自己的期望薪资是5000。

直到去年,公司撤销了研究员,人员全部转到业务部门,刘本良对业务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,又再次选择离职。

最新消息是,刘本良现在没有正式工作,仍然在做自己的真空正负能量分离技术研究,生活来源主要靠积蓄。

@观察者网B站视频截图

翻译过来大白话就是,研究来研究去,可能是白忙一场。

文章来源:《美国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mg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2/1915.html



上一篇:投入1800亿!我国基础研究支出2位数增长,研发费
下一篇:信达生物宣布mazdutide(IBI362)在中国肥胖受试者

美国研究投稿 | 美国研究编辑部| 美国研究版面费 | 美国研究论文发表 | 美国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美国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