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美国研究》征稿要求[09/01]
- · 《美国研究》投稿方式[09/01]
- · 《美国研究》收稿方向[09/01]
- · 《美国研究》数据库收录[09/01]
- · 《美国研究》栏目设置[09/01]
- · 《美国研究》刊物宗旨[09/01]
饭量大小和寿命相关?美国研究:饭量减少或可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1、减肥 3、抗衰老 5、胰腺负担增加 3、脑中风风险增加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 今年1月,《柳叶刀》旗下期刊《eClinicalMedicine》刊发的一项研究,通过对21—50岁人群,进行12%的热
1、减肥
3、抗衰老
5、胰腺负担增加
3、脑中风风险增加
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
今年1月,《柳叶刀》旗下期刊《eClinicalMedicine》刊发的一项研究,通过对21—50岁人群,进行12%的热量控制,结果发现人群的胰岛素抵抗、脂肪瘤、肿瘤标志物等均有所改善。也就是说,管住嘴,可以提高健康水平。
食物进入人体转化成能量,同时也会带来氧自由基。这种自由基无法被及时清除,就会在体内累积,产生氧化应激,从而提高炎症水平的发生。而限制饮食,则可以抑制大量自由基产生,从而减缓炎症反应的作用。
如果适当控制饭量,每天少吃一点,身体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?
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(NIA)科学家茱莉?马蒂森等人进行的多项研究结果分析发现,降低食量,可能实现延年益寿。
[2]《“要想活到老,吃饭七分饱”有科学依据吗?》.中国科普博览.2021-05-06
当然减少食量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成,可以从每餐开始慢慢变化,例如平日吃一碗饭,可以从减少一勺饭开始,让胃部有一个适应过程,也更容易达成合理食量的目标。
[1]《明明已经饱了,为什么还是忍不住想吃东西?》.生命时报.2021-07-06
2、降低炎症水平
高能量食物只要一两口,很快就满足热量需求,但身体并没有太多的饱腹感,容易造成摄入过多的脂肪、糖分。
健康的膳食应该怎么吃呢?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:
当机体含有过多的氧化物,不仅容易发生炎症,还会诱发蛋白质变性,脂质过氧化,这些变化对细胞和组织而言就是“毒药”,可造成机体内部损伤,从而加速人体衰老风险。
为什么有些人饱了还是会忍不住吃?
在为期20年观察中,控制饮食的猴子死亡率仅13%,而不控制食欲的猴子,死亡率高达37%。
3、实行分餐制
多余的能量消耗不出去怎么办,自然就会在体内堆积,沉淀成脂肪,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肥胖症,从而诱发“三高”问题。
当胃内充满食物,全身血液将会集中到胃部进行消化,那么流向大脑的血液就会随之减少,人就会感觉到疲惫、困顿,同时还可能增加脑中风的风险。
参考资料:
在感觉有七成饱的时候,即已经没有刚开始看到食物时那样馋了,摸摸胃部已经有一定饱腹感,这时候就可以放下筷子了。七分饱所摄入的能量和营养,就已经足够维持日常活动。
1、少吃高能量食物
4、预防老年痴呆
过饱会造成胃部体积被撑大,胃部变形,导致胸腔内压力升高,这可能影响到心脏供血,从而加重心脏负担。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研究小组联合以恒河猴(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3%)为对象进行研究,结果发现,每天进食量较少30%的猴子,寿命长达43岁,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。
但“胃”有点喜新厌旧,面对一种食物,吃多两口,开始产生厌倦,就会给大脑一种饱了的信号,但发现有新口味时,比如饭后甜品、零食,大脑就会重启激发,胃部又可以存储新的食物。
在大家看来,是“能吃是福”好,还是“吃要有个度”好?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,饭量的多与少关乎他们的健康。
这种饱了还想吃,很多人以为是“嘴馋”,但其实它也有可能是一种心理欺骗。对食物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,人在进食后,最先“饱”应该是胃,但真正操控的却是嘴巴和大脑。
当进食后,血糖开始上升,大脑以为你“饱了”,但可能这时候“胃”仍有空间。
不要等肚子饿得咕咕叫,或是出现低血糖才吃东西,这个时候容易狼吞虎咽,并摄入比平日更多的食物。
当长期处于饱饿状态,人堆食欲调控就会开始失灵,如果吃得太饱,身体可能会面临以下X种后果:
研究人员分析称,灵长类动物衰老具有可控性,而通过减少饮食,可以提高对机体好的因子,使衰老可控,疾病也相对延迟发病,生物自然更长寿。
文章来源:《美国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mg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017/1930.html